栏目分类

热点资讯

你的位置:pg软件下载 > 新闻动态 >

新央企 新长安│重组升级后的破局之道

发布日期:2025-08-16 06:39    点击次数:166

网通社观察 曾国藩曾说过,天下事,在局外呐喊议论,总是无益,必须躬身入局,挺膺负责,乃有成事之可冀。中国长安汽车集团的成立,正是这样一场躬身入局的变革。

7月29日上午,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在重庆挂牌成立。从1862年上海洋炮局的一记重锤,到1937年西迁至重庆,已经163岁的长安汽车,如今以新央企之姿重新集结。

在成立大会后的首次媒体沟通会上,公司党委书记、董事长朱华荣提到的两个关键词令我印象深刻,一个是“效率”,一个是“机会”。

效率是企业资源利用能力的直接体现,关乎“把事做好”的能力,决定了企业在既定条件下的产出上限。机会是企业突破现状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,关乎“做对的事”,决定了企业能否抓住外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。

这两个词恰似新长安破浪前行的双桨:效率是划破行业内卷的利刃,机会是驶向全球市场的罗盘,这背后正是中国汽车产业从规模扩张到质效跃升的突围密码。

效率革命:从资源整合到体系重构

汽车产业的竞争,本质上是效率的竞赛。新长安仅用56天便完成了117家分子公司的重组,创下央企改革的 "长安速度",这背后是对效率的极致追求。

朱华荣董事长强调"把效率打造为集团未来的核心竞争力",绝非空谈,从辰致集团 "3+2+N"的零部件布局,到SDA架构实现的"硬件可插拔、软件可编排",新长安正在构建一套全域协同的效率体系。

这种效率体现在三个维度。在研发端,通过"六国十地"全球研发布局,长安将2.4 万人的技术团队拧成一股绳,近三年平均每天诞生19项专利,其中70%是发明专利。

就像阿维塔与华为联合研发的智能驾驶系统,1000人团队入驻总部实现混合编程,这种嵌入式的合作模式,较传统车企的技术对接效率提升3倍以上。双方从用户洞察、产品定义到整车开发全程共创,首款联合产品将在明年下半年亮相,计划搭载多项"行业第一"技术,这种高效协同正是研发效率的最佳注脚。

在制造端,阿维塔数智工厂作为长安投资最大、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新能源基地,实现5G全连接生产,焊接自动化率达100%,每辆车的生产周期较行业平均水平缩短20%。

该工厂采用的"黑灯生产"模式,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全流程可视化管控,不良率控制在0.001%以下,这种标准正复制到全球21个制造基地。泰国罗勇工厂作为首个海外新能源整车基地,5月投产后仅用两个月就实现产能爬坡,辐射东南亚右舵市场,这种快速落地能力印证了制造体系的效率优势。

在供应链端,60天的供应商账期规范与整零协同体系,让长安在上半年零部件短缺的行业困境中,仍实现135.5万辆的产销新高,创近8年同期最佳。辰致集团作为零部件板块核心,已形成"技术垂直整合+制造水平分工+产能平台共享"模式,其热管理模块较外购成本降低15%,同时响应速度提升40%。这种"自给自足"与"开放合作"的平衡,正是供应链效率的精髓所在。

效率的终极考验,在于应对变量的能力。当PPI连续32个月负增长,汽车行业陷入"以价换量"的泥潭时,新长安却通过技术降本实现逆势突围。深蓝汽车的超级增程技术,将每公里用车成本压降至0.22 元;长安启源Q07凭借平台通用化率提升至80%,在20万级市场实现"降维供给"。

正如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所言:"效率是正确地做事,效能是做正确的事。"新长安的效率革命,正在从"把事情做对"转向"做对的事情"。通过三大品牌差异化定位(阿维塔高端豪华、深蓝科技运动、启源主流家庭),避免内部同质化竞争,让每一分投入都产生最大价值。

机会捕捉:在时代浪潮中锚定航向

新长安对机会的把握,始终站在产业变革的潮头。当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成为国家战略,长安率先推出"香格里拉""北斗天枢""海纳百川"三大计划;当全球汽车产业面临重构,长安又以新央企身份扛起"打造世界一流汽车集团"的大旗。这种机会敏感性,让长安在每个关键节点都踩准了节奏。

新能源赛道的机会窗口,正在被新长安全速打开。上半年45.2万辆的新能源销量,同比增长49.1%,这组数据背后是三大品牌的精准卡位:阿维塔在25-70万豪华市场连续4个月销量破万,其原创设计带来的溢价能力让经销商敢于定价,在泰国高端电动车市场连续多月排名第一。

深蓝汽车以50万辆累计交付量坐稳央企新能源冠军,超级增程技术解决了首购用户的里程焦虑;长安启源Q07更是创下20万内中型SUV销冠的佳绩,累计交付即将突破3万辆。就像2010年特斯拉抓住电动车普及的临界点,新长安正通过全谱系产品矩阵,在15-70万价格带构建起"海陆空"立体防御体系。

技术迭代的机会窗口同样不容错失,长安在固态电池领域的布局已进入冲刺阶段,2027年将实现全固态电池量产,能量密度超400Wh/kg,较当前主流电池提升 50%以上。智能驾驶方面,天枢智能系统已实现50城城市NGP功能,下一步将攻克无图技术,计划年底前落地更多城市。

这种技术前瞻性,让长安在下一代竞争中占得先机。正如朱华荣董事长所言:"未来新汽车是'可进化的智能汽车机器人',我们必须提前布局光量子计算、AI 垂域模型等前沿领域。"未来十年2000亿元的研发投入,正是为了牢牢抓住技术革命的机会。

全球化的机会版图,正在被重新绘制。泰国罗勇工厂的投产,让长安新能源车型辐射整个右舵市场;欧洲市场的突破,则通过深蓝S05长续航版直击充电设施不足的痛点,该车型增加13度电后,续航达到620km,专门针对海外用户需求设计。

这种"一区一策"的本地化策略,与1980年代丰田北美建厂的思路异曲同工,却更具互联网时代的敏捷性。在不丹市场,12台阿维塔首周售罄,国王亲选的案例,恰是中国汽车品牌软实力提升的最佳注脚。

按照"海纳百川"计划,到2030年海外销量占比将超30%,这意味着长安将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中,从参与者变为规则制定者。

新生态的机会蓝海,正在被跨界融合激活。与海尔的战略合作,不是简单的资源互换,而是汽车与家电生态的基因重组。通过智能家居与车机系统的互联,打造"移动生活空间"的全新体验;华为乾崑智驾系统的深度植入,让深蓝汽车实现 "20万级价格,50万级体验",ADS 3.3系统即将升级至ADS 4.0,功能对标特斯拉FSD。

这种生态力的构建,正如乔布斯用iPhone重新定义手机,新长安正以SDA平台为核心,将汽车从交通工具进化为"可进化的智能机器人"。飞行汽车的试飞计划、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布局,都在证明:机会永远留给那些敢于想象未来的企业。

双轮驱动:从破局到领跑的底层逻辑

效率与机会,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孪生兄弟。没有效率的支撑,机会只能是镜花水月;缺乏机会的指引,效率则会沦为盲目奔跑。

新长安的厉害之处,在于让这两个齿轮精准咬合,形成向前的合力。当朱华荣董事长提出2030年500万辆的产销目标,其中新能源占比超60%、海外占比超30%,这个看似宏大的愿景,正通过效率与机会的双轮驱动逐步落地。

在智能驾驶这个技术高地,这种双轮效应尤为明显。阿维塔搭载的3颗激光雷达与34颗传感器,构建起"双冗余"安全体系,这是技术投入的机会把握;而通过数据闭环系统,每辆车每天产生的10TB数据都能转化为算法迭代的养分,这是运营效率的体现。

目前,阿维塔智能驾驶系统的接管率已降至0.1次每百公里,远超行业平均水平,这一成绩的背后,是"技术投入+数据效率"的协同作用。正如航天工程中"火箭回收"与"星链组网"的协同,长安在智驾领域的突破,既是技术机会的捕捉,也是数据效率的胜利。

在产业链重构这个生死战场,双轮驱动同样关键。辰致集团从"为长安服务"到"为全行业服务"的转型,是将内部效率转化为外部机会。而与宁德时代联合研发的N-plus电池,既提升了供应链韧性,又抢占了技术制高点。

这种"整零协同"的模式,让人想起当年福特流水线上的创新,不仅自己成为行业巨头,更带动了整个底特律汽车产业集群的崛起。新长安正在重庆"33618"现代制造业集群中,扮演着类似的"链主"角色,通过开放技术共享平台,带动区域零部件企业向电动化、智能化转型升级,形成"1+N"的产业生态。

在品牌向上的征程中,效率与机会的结合更为精妙。阿维塔数智工厂的投产,以全球领先的制造精度支撑起高端定位,这是效率的体现;而与华为、宁德时代的深度合作,为品牌注入了技术背书,这是机会的把握。

长安启源则通过"越级价值、降维供给"的策略,用效率打造性价比优势,同时抓住主流家庭用户对智能出行的需求机会,实现销量快速攀升。这种"效率筑底、机会突围"的品牌策略,让新长安在每个细分市场都建立起独特优势。

站在新的历史起点,新长安的故事,不仅是一家企业的转型突围,更是中国汽车产业的涅槃重生。

结语:

当效率的利刃劈开内卷的迷雾,通过机制创新让11万人的团队高效协同,通过技术创新将每一分成本转化为价值;当机会的罗盘指向全球的蓝海,在新能源、智能化、全球化的浪潮中抢占先机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这家扎根重庆88年的企业,将以新央企之姿,在汽车产业的百年变局中,书写属于中国品牌的新传奇。

正如朱华荣董事长在沟通会上所言:"海阔天空,更加自由的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遨游。"这份从容与底气,或许就是效率与机会共同酿造的琼浆。

从1862年的上海洋炮局到今天的中国长安,163年的传承与变革,印证了一个道理:真正的强者,既能以效率夯实根基,又善以机会开辟疆土。

新长安的征程,才刚刚开始。

(图/文 网通社 奚筱林)



我的网站